DB5306∕T 134-2024 苹果黑星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昭通市)
ID: |
285B22DB1F1E44928D91A0B42109A488 |
文件大小(MB): |
0.42 |
页数: |
12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11/4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昭通市地方标准,DB5306/T 134-2024,苹果黑星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2024-10-18 发布2024-12-18 实施,昭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5306,ICS 65.020.01,CCS B 16,DB5306/T 134-2024,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昭通市植保植检站提出,本文件由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昭通市植保植检站、昭通市昭阳区植保植检站、鲁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永燕、李才荣、杨毅娟、陈吉、郭威、马列、普松权、李平松、赵庆友、张,汉学、马永琼、邓磊、王琴、张秀英、卢绘娟、梅焱,DB5306/T 134-2024,1,苹果黑星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苹果黑星病的术语与定义、系统监测、大面宏观调查、分级标准、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预测预报,本文件适用于昭通市苹果黑星病的监测预报,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8097 苹果黑星病菌检疫鉴定方法,DB37/T 1294 《苹果黑星病疫情监测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又名疮痂病,由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Cooke)Wint.)引起,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也可侵染叶柄、花、萼片、花梗、幼嫩枝条和芽鱗等部位。苹果黑星病危害症状见附录A,3.2,病叶率,发病叶片数占调查总叶片数的比例,3.3,病果率,发病果实数占调查总果实数的比例,3.4,严重度,叶片(果面)上病斑面积与叶片总面积(果实表面积)的比例,用分级法表示,3.5,微观分级,以叶片、果实为调查单位,以病情指数为指标进行分级,3.6,宏观分级,以果园为调查单位,以病叶率、病果率、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比例等三个指标进行分级,DB5306/T 134-2024,2,3.7,孢子捕捉仪,四面可装置、方便更换涂有凡士林载玻片的简易装置,4 系统监测,4.1 发生程度调查,4.1.1 调查时间,苹果树展叶开始(一般3 月下旬)至果实采摘完结束。苹果花露红期至花序分离期连续日雨数达,2d 及以上,每3d 调查1 次,其余时间每7d 调查1 次。12 月进行一次越冬调查,4.1.2 调查方法,不同气候类型区,每个感病品种调查2 个~3 个果园,每个果园面积不小于0.2hm2,按对角线5 点,取样在果园中选取5 株苹果树,在每株树的东南西北中5 个方位随机调查200 片叶和200 个果实。分级,记入附录B 表B.1,4.2 孢子捕捉调查,4.2.1 捕捉时间,苹果树展叶开始(一般3 月下旬)至果实采收结束止。11 月对发病较重且采摘完毕的果园开展一,次孢子数量监测,4.2.2 捕捉方法,选取黑星病发病较重的易感病品种(如烟富3 号)1 株~3 株,在树冠内放置一个孢子捕捉仪,每,5d 更换1 次载玻片(如遇春季降雨频繁,雨后24h 更换1 次),更换下的载玻片带回室内镜检。镜检,时,按5 行取样法记载所捕获的黑星病孢子量,结果记入附录B 表B.2。孢子鉴定方法见GB/T28097,5 大面宏观调查,5.1 调查时间,4 月下旬、5 月中下旬、6 月中下旬、7 月下旬、9 月上旬各调查1 次,共查5 次,5.2 调查范围,按不同气候类型,对主栽品种进行调查,调查面积占种植面积的2%以上,5.3 调查方法,按大面宏观分级法,对调查果园进行分级记录。调查结果记入附录C 表C,6 分级标准,DB5306/T 134-2024,3,6.1 微观分级,表1 苹果黑星病微观分级标准,严重度,指标0 级1 级3 级5 级7 级9 级,病斑占叶片面,积比列E(%),E=0 0
……